
血小板减少除了见于ITP,还可由药物引起,称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本期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登举教授为各位病友解答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相关问题。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可由哪些原因引起?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指药物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ˆ9/L),严重者可引起出血症状。据调查[1],多种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以抗菌药物多见。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两类,其中以免疫介导机制的较为多见[2]。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哪些临床特点?
01.
患者常有数日、数周或数月的用药史,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时间短者用药后数小时发病,一般在用药后1~2周发病,时间长者数周甚至数月发病。
02.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这是最早最常见的出血症状,有些患者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女性阴道出血。极少数患者会因颅内出血或者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
03.
部分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还会伴有全身症状,超敏患者也可在用药后数分钟内发生,主要有寒战、发热、无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这些症状既可单发也可多发,可能与血小板在循环血中的大量破坏有关[3]。

怎样诊断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1)发生血小板减少前有确切应用某种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史,且停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2)起病前仅用了某一种药物,或同时使用了其他药物,但在停用该药后继续使用其他药物不影响血小板计数;
(3)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
(4)重新使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又复发。
4项都符合可确诊,符合前3项为很可能相关,符合第(1)项为有可能,不符合第(1)项为不可能[3]。
如何治疗怀疑有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1)立即停药,尽可能停用并更换最近5~10天内开始使用的所有药物,也可以逐一停用。
(2)采血样分析药物依赖性抗体,尽可能在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之前或至少48小时后收集。
(3)一般在停用这些药物达到这些药物或药物代谢物的4~5个半衰期后,血小板计数就开始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药物或其代谢物存在于血浆中,血小板的输注就难以成功。
(4)在严重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的患者中,或在出血高风险的患者中可使用高剂量的IVIG(1g/kg)来加速血小板的恢复。
(5)有研究表明,民间药物、草药制剂甚至食物偶尔会引发急性血小板减少。尚不清楚免疫机制是否是所有这些病例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原因,所以也要注意能不用尽量不用。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不要让“救命药”变成“致命药”!
参考文献
[1] 刘艳.224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文献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6):46-49.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6.019.
[2] 杨九一,顾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2):1874-1877
[3] 都丽萍,梅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6):4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