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320.NET
规范就诊引导、科学就医指南

大咖零距离 | 血液疾病知多少:三位专家为您解答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相关问题(二)

边缘区淋巴瘤作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疾病,其诊疗过程始终牵动着患者与医疗工作者的心。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疾病的诊疗进展,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在该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教授将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围绕边缘区淋巴瘤的诊疗问题,为我们带来前沿的见解、宝贵的经验和独到的思考。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智慧与经验的碰撞,为边缘区淋巴瘤的诊疗开启新的篇章。

 

Q:李菲教授,您认为MZL治疗指征目前临床使用中有哪些尚未满足临床需求?是否需要纳入新的指标作为启动治疗的指征?

A:MZL是一种抑制性非常强的惰性淋巴瘤,可分为结外黏膜相关边缘区淋巴瘤、结内淋巴瘤及脾脏边缘区淋巴瘤。由于其抑制性和起病部位的多样性(如肺部、皮肤、胃肠、眼眶、甲状腺、口咽、扁桃体等),不同部位的MZL表型各异,且临床治疗指针也不尽相同。

结内MZL的治疗主要参照滤泡淋巴瘤的治疗方案,而脾脏MZL则依据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脾脏状况及HCV感染等因素。鉴于MZL的差异性大,用一种统一的治疗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合适。因此,根据发病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指针是必要的

 

Q:冯茹教授,您觉得影响临床医生在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之间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有哪些?

A:首先,我们必须严格把握治疗指征,这是选择任何治疗前的前提。对于某些疾病,局部治疗可能就足以解决问题,如抗HP治疗针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瘤。但值得注意的是,抗HP治疗的效果在不同患者间存在差异,有的患者疗效显著,有的则不然。因此,在进行抗HP治疗前,我们应对患者进行分层,特别是对那些标准治疗后疗效不佳的患者。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检测本身的可靠性,因为判断是否为转移并非仅凭一次检测就能确定。

对于局部治疗,如眼部等黏膜部位,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可能就能解决问题。但对于那些局部治疗无效、需要全身治疗的患者,我们需在治疗指征的基础上,仔细选择治疗方案。这包括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免疫化疗,考虑其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治疗以及潜在的感染风险和并发症。同时,我们还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化疗无法克服的高危因素。对于年龄较大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免疫化疗的获益可能不如加入靶向药物。因此,在治疗前,我们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分期、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以及全身状况,以便做出最佳的药物选择。

 

Q:周可树教授,您觉得目前预后评估系统是否会帮助您的初治以及复发后的治疗选择?哪些预后因素也值得纳入并探索研究?

A:我认为当前的评估系统对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的预后评估还需纳入更新的因素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这些因素不仅包括肿瘤负荷,还应涵盖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例如,可以考虑纳入PET-CT以及二代基因测序结果。更进一步,前沿的MRD(微小残留病灶)或循环肿瘤DNA等也可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手段。当然,这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技术手段的持续革新,在专家们的引领与不懈努力之下,我们有理由坚信,治疗效果将会实现质的飞跃。新的治疗方法、更精准的诊断工具以及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将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希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