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西他滨(DAC)通常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被大家熟知,临床多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因为它具有去甲基化和细胞毒性作用,可以诱导细胞死亡。然而,它在ITP中的“神奇”疗效也不可小看!
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原来是科研人员发现患者在地西他滨治疗期间会出现血小板升高表现,且将低剂量地西他滨用于难治性ITP患者的总有效率可达50%且耐受性良好,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获得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看似巧合的发现却与ITP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ITP患者的甲基化相关酶水平、ITP发病相关因子的DNA甲基化水平均存在异常,并与临床出血风险相关;ITP患者还存在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而小剂量地西他滨具有去甲基化作用,可以促进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和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破坏血小板,并通过调控调节性T细胞恢复ITP免疫耐受而诱导长期缓解。因此从机制上而言,地西他滨用于治疗ITP恰如其分。 由此看来,小剂量地西他滨不失为难治性ITP或一线无效又不愿意选择其他二线治疗药物的ITP患者的新选择[1]。

图源:摄图网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指出,地西他滨用于治疗ITP总体有效率约为50%,6个月持续反应率约为40%[2]。用药方案为:3.5 mg/(m2·d),静脉滴注,连用3天为1个周期。间隔3周后再次给药,重复3~6个周期,若治疗3个周期无效,患者应停用。中位起效时间约4周左右,最迟10~12周起效[1]。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ITP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约17.8%[1],且不良反应多为发热、恶心、转氨酶升高等,绝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指标恢复正常,因此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ITP的安全性较好。

图源:摄图网我国在2008年引进地西他滨原研药,由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目前地西他滨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我国多家厂商如正大天晴、奥赛康、豪森药业、中美华东制药等陆续推出地西他滨仿制药,有3种不同规格:25mg*1瓶/盒、10mg*1瓶/盒以及50mg*1瓶/盒,价格在1000-5000元不等。
遗憾的是,医保对地西他滨的规定是:“限IPSS评分系统中中危-2和高危的初治、复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因此只有MDS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可以报销,ITP患者不可以。希望未来药品适应证可以扩大,越来越多的药品可以纳入医保,减轻病友负担!
参考文献:[1]曹新甜,孙妍,王德好等.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J].山东医药.2022,62(27):24-29.